全国200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文学概论(一)试题
课程代码:0052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强调“文学只存在于读者与作品的交流活动中”,这种文学观念被称为( )
A.再现说 B.体验说
C.实用说 D.表现说
2.德国19世纪著名作家歌德曾把艺术家与自然的关系描述为( )
A.艺术家必然是自然的主宰
B.艺术家只能是自然的奴隶
C.艺术家既不是自然的主宰,也不是自然的奴隶
D.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
3.文学语言节奏的三种类型是( )
A.低音型、中音型、高音型 B.声调、语调、情调
C.长短型、高低型、轻重型 D.单音型、双音型、和声型
4.伊格尔顿听说的“语言学革命”主要发生在( )
A.文艺复兴时期 B.17世纪
C.启蒙运动时期 D.20世纪
5.下列选项中,对“意境”论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审美范畴
B.意境是华夏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C.意境是抒情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D.意境是一切文学类型的最高追求
6.“意象”的古义指( )
A.内心意象 B.表意之象
C.艺术形象 D.心理意象
7.故事时间中事件接续的前后顺序与文本时间中叙述语言的排列顺序相互对照,由此形成的关系是( )
A.次序 B.视角
C.时距 D.频率
8.寓言《守株待兔》中的“守株者”属于( )
A.表情性人物 B.表意性人物
C.“性格”人物 D.“圆形”人物
9.“三分法”把文学作品分为三大类,即( )
A.诗歌、小说、散文 B.史诗、悲剧、喜剧
C.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D.再现作品、表现作品、戏剧作品
10.在中国文学传统中,诗歌( )
A.以叙事为主流 B.以抒情为主流
C.以议论为主流 D.以讽刺为主流
11.现代风格学认为,作为未经使用的素材整体,语言是一种( )
A.编码 B.解码
C.中性代码 D.核心代码
12.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鲜明地体现了( )
A.时代风格 B.地域风格
C.民族风格 D.流派风格
13.“语言是表达意义的工具”,意思是指( )
A.意义决定语言 B.语言决定意义
C.语言与意义同等重要 D.语言超越意义之上
14.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文学创作的客体是( )
A.人的主观情感意念 B.自然界中的事物
C.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D.个体无意识或集体无意识
15.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叫做( )
A.艺术直觉 B.艺术灵感
C.艺术情感 D.艺术想象
16.最早提出“胸有成竹”说的是( )
A.陶渊明 B.苏轼
C.李贽 D.郑板桥
17.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活动,被称为( )
A.文学生产 B.文学消费
C.文学传播 D.文学创作
18.将历史的观点和美学的观点相结合的批评是( )
A.接受美学批评 B.结构主义批评
C.解构主义批评 D.马克思主义批评
19.文学接受者应该( )
A.具备专业知识 B.接受职业化培训
C.具有理论背景 D.进行创造性阅读
20.西方最古老的艺术起源论是( )
A.游戏说 B.巫术说
C.劳动说 D.摹仿说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有( )
A.文学是一种文化样式
B.文学是一种社会审美意识形态
C.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D.文学是作家个体的体验的凝聚
E.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22.《祝福》与《变形记》的共同性在于( )
A.都有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 B.都是对生活的模仿
C.都具有审美属性 D.都具有象征意义
E.都是作家审美创造的产物
23.抒情的一般原则包括( )
A.诚挚性原则 B.写实性原则
C.典型性原则 D.独创性原则
E.客观性原则
24.审美创作主体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
A.始终关注着现实的利益 B.始终保持着与童年经验的联系
C.始终伴随着艺术灵感 D.想象力被充分调动起来
E.情感始终是创作的动力
25.“高雅文学”又可以称为( )
A.纯文学 B.大众文学
C.严肃文学 D.精英文学
E.主流文学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 3小题,26小题4分,27、28小题每小题3分,共10分)
26.文采与韵味
27.叙述时间
28.原型意象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29.什么是借喻?试举例说明。
30.如何理解“叙述语言”?
31.抒情的途径有哪些?
32.对话语体有何特征?
33.如何理解文学的时代风格?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34小题15分,35、36每小题10分,共35 分)
34.试以苏轼《海棠》为例,谈谈文学意境中何谓虚境,何谓实境,二者关系怎样。
原诗如下: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35.试析文学与自然科学的异同。
36.为什么说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基础? |